我的教育方法竟让孩子受欺负!

频道:健康来源:冯国强 编辑:wangxu

冯国强

冯国强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学位,他还曾经学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测量课程以及中国复旦大学和奥地利GRAZ大学的婴儿全身运动质量评估课程。

  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伙伴,缺少伙伴的孩子是孤单的,甚至是孤独的,孤单多少会制约心智发展,而孤独常常会伤害心智发展。伙伴,不仅仅丰富了孩子的游戏生活,也令孩子感受到安全和愉悦。尽管伙伴之间难免发生冲突,有时也会令孩子感到愤怒或者遭遇挫折,但比起伙伴带来的价值,孩子还是会义无反顾地追求友谊。
 
  相信没有家长不希望孩子结交几个好朋友,哪怕他们还小;同时也很少有家长不为孩子间的冲突而担心,唯恐孩子遭受伤害或者伤及他人。玩具总被人家抢走,心理上会不会变懦弱?动不动就挨打,会不会变成受气包?经常欺负小朋友,会不会变成小霸王?遇到困难就告状,会不会遭到伙伴唾弃?……处在纠结和困惑中的家长,常常迫不及待地插手孩子之间的争斗,但结果却往往得不偿失。
 
  小宝的妈妈是个温文尔雅的谦和女子,尽管宝宝是个男孩,但她没有特别关注培养孩子的勇武之气,而是希望从小培养孩子成为谦谦君子。有礼貌、懂分享,遇到冲突要忍让,妈妈总是以身作则,言传身教,而且一贯坚持,功夫不负有心人,小宝彬彬有礼的表现,从小就赢得了亲友和邻居的普遍称赞,妈妈也觉得蛮有成就感,憧憬着一番良苦用心终能修成正果。
 
  然而就在小宝接近三岁,即将步入幼儿园的时候,妈妈对自己一贯的培养理念强烈地动摇了。事情的导火索源自宝宝的一句辩白--
 
  “从小我就教育宝宝要懂得礼貌谦让……还不到两岁的时候,跟院里的小朋友玩,宝宝的玩具就经常被别的小孩抢走,我那时候总是告诉他没关系,我们应该跟小朋友分享……后来我发现宝宝成了所有孩子中最软弱的一个,无论比他大的还是比他小的,无论男孩还是女孩,都能够把他的东西抢走。我也曾经有过纠结和动摇,但是既然一直教育孩子谦让分享,我也不好出尔反尔,当时也没有特别重视,当然也没想到后来的情况。”
 
  “有时候宝宝看到小朋友的玩具也会产生兴趣,特别想要玩,我就一直教他要跟别人商量,还告诉他'你的玩具被小朋友抢走,你也会难过是不是,所以我们不能跟小朋友去抢,我们要争得别人的同意,好不好'。这孩子特别乖,可是十有八九都被人家拒绝,那时候看着孩子受挫的样子,我自己心里都觉得委屈--凭什么我们的玩具每次都可以跟你们分享,可是轮到宝宝就不行呢?!但我还是控制住了自己,为了不让孩子受委屈,我就强忍着内心的不满跟孩子解释,'小朋友舍不得,宝宝就先玩别的吧,回头妈妈也给你买个同样的玩具,好不好?'。结果,我只能不断地给孩子买玩具,凡是别人家有的我几乎全买了,我不想让孩子觉得礼让是吃亏的。”
 
  “可是后来情况愈发糟糕了,宝宝的玩具不仅会让别人玩,还经常要不回来,他就会央求着我再去买。说实话,虽然现在玩具也不便宜,但我主要还不是心疼钱,我觉得不公平!后来,我就告诉宝宝,'你的玩具可以给小朋友玩,但是你要告诉他们,玩过之后一定要还给你,因为这是你的玩具,你要是自己的玩具都要不回来,妈妈以后就不给你买了'。还记得当时,我这样特严肃地告诫宝宝的时候,他哭了,而且哭得特别伤心,说实话,我也想哭,但我必须坚持--谦让不是懦弱,有礼貌不该挨欺负。”
 
  讲到这里,妈妈的眼圈已经红了,我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她的疑惑、愤懑和委屈。“半个月前,我刚给宝宝买的一个车模,他特别喜欢,刚拿着出去玩就被小朋友抢走了,我当时有点气急败坏,冲着孩子大声叫他,'宝宝--',还没等我往下说,只听孩子大声抢着冲我说:
 
  '妈妈,是我愿意给他玩的!'
 
  我当时就震惊了,也没多想就连说不行,结果宝宝特别委屈地嚎啕大哭
 
  '我不要了,妈妈,是我愿意给他玩的,是我愿意的。'
 
  我当时真的懵了,我知道孩子是怕我强求他去要玩具,但我真的不知道如何是好了……”
 
  “最可悲的是,宝宝还不记仇,人家抢了他的玩具,下次他还去找人家玩,还让人家接着抢,还坚持说是自己愿意主动送给人家的……”说到这妈妈已经控制不住了,眼泪噼里啪啦地往下掉,我连忙递上纸巾,等着她慢慢平静下来,“我早就知道您,真后悔之前没找您咨询,这孩子怎么就成了倒霉蛋了,而且逆来顺受,将来怎么办哪?!宝宝爸爸在外地工作,我都不敢跟他说,冯老师您一定要帮帮我们!”
 
  我非常理解和同情宝宝妈妈,这分明就是看着孩子受辱而自己却无能为力的感受啊,而且在她看来,孩子今天懦弱的样子,自己竟是始作俑者,培养君子的良好愿望却收获一枚苦果。于是,我一反往常“授之以渔”的习惯做法,直接说“现在这个情况,我们先不多分析来龙去脉,先建议你一些具体的方法,改变这个窘境,以后我们再来认识背后的道理好不好?”,听我如此直截了当,妈妈用力地点了点头。
 
  “孩子已经承受了相当大的心理压力,你不要一味地要求他,因为孩子一直都缺少应对这种境况的办法,他的经验告诉他,只有容忍伙伴把玩具拿走才会有朋友,孩子多不容易呀”,听着我如此讲,妈妈似乎有点吃惊,她以前真的很少去想孩子的感受,“你越是要求他,他就越是作难。所以,你要用行动而不是说教来带动孩子,要示范给宝宝看,要带领着宝宝练……”,看得出,妈妈已经认真考虑我的建议了。
 
  一个月后,我们又一次见面了,小宝妈妈面带笑容,“您这招还真灵!回去以后我就陪在孩子身边,嘴上什么都不说只是用身子护着宝宝的玩具,或者干脆我就先拿到手里,我能明显感觉到宝宝心理踏实了,他看我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他现在知道保护自己的玩具了,见到小一点的他就死死抓住不放,还跟人家说'这是我的玩具,我现在要玩',要是看见大孩子,他拿起玩具就跑”,终于听到妈妈的笑声了。
 
  “那还能跟伙伴玩到一块去吗?”我故意问道,“能啊,朋友还多了呢,宝宝这点比较好,如果小朋友跟他换着玩他就特痛快,因为我们家不是玩具多嘛,所以小朋友可喜欢跟宝宝换了。我给他示范如何抢玩具,现在他学会啦!蹲在小朋友旁边等着,人家把玩具放下后,他立马抓起来大声说'我玩一会就给你啊',也不等人家同不同意就玩上了,别的孩子有时候会愣一下,但全都接受了,哈哈哈”妈妈这次笑得好爽朗。
 
  后来,原国际婴幼儿心智健康委员会主席,儿童发展心理学巨匠让●皮亚杰的亲传弟子,美国纽约SYRUCUSE大学的ALICE STERLING HONIG听我讲这个故事,她激动地挥舞着手臂,像孩子一样欢呼起来,对我说,“Richard,谢谢你,你不仅仅帮了孩子和妈妈,简直是救了他们,我真高兴听到这个故事!”
 
  小宝为什么会表现得如此懦弱?怎样让孩子摆脱弱势心理?
 
  如果说父母之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第一养分,那么伙伴之情就是孩子心智营养必不可少的黄金搭档。没有良好的伙伴交往经验,不仅孩子的智力发展会缺少给力的支持,情商和个性的塑造也将蒙受难以弥补的缺憾。
 
  伙伴之间的交往是丰富多彩的,除了模仿与陪伴,合作与互助,冲突和争执也是必要的组成部分,具有特殊的作用和价值。缺少兄弟姐妹的独生子女,伙伴交往的机会显得更加难能可贵,伙伴交往的质量也更加不容忽视。孩子其实很明白,他们近乎本能地喜欢跟小伙伴一起玩耍,除非遭遇了严重的挫折,孩子不会淡化对于伙伴的渴望。
 
  然而换作家长的角度,尤其是小孩子的家长,特别是独生子女的家长,可能更加担心伙伴交往中的风险,既害怕孩子被人欺负也顾虑孩子伤及他人。可孩子就是孩子,他们的交往技能不是天成的,需要在磕磕绊绊中磨炼,亲身经历伙伴交往的不同侧面,感受喜怒哀乐的不同色彩,尝试驾驭、调整、妥协和忍让,就如同将来走向社会的演习,显得不可或缺又弥足珍贵。
 
  必须承认,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比处理人与物的关系复杂得多。面对一件玩具,孩子如果玩不好、不会玩,丢在一边就是了,即使感受到挫败而摔掉玩具,也不会遭到报复。跟伙伴打交道就不同了,不仅要动态地调整自己的行为和情绪,还要时时关注对方的反应和态度,努力适应与调和以便互动游戏能够继续下去,这不仅是对孩子能力的考验,也是对孩子心理的挑战。
 
  渴望跟伙伴一起玩,但是又面对争执与挫折的时候,孩子就会感受到心理冲突,适度的心理压力和冲突就像食物中辛辣的调味料--虽然很刺激但却能令胃口大开--可以激发孩子的潜能和热情,可以调动孩子的勇气和斗志。相比较在温室中长大的孩子,经历过冲突与挫折,体验过战胜挑战和困难的孩子,一定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和更强的意志力,这样的锻炼带给孩子的是将来直面社会的强大武器。
 
  当然,如果孩子承受的心理压力过大,遇到的心理冲突过强,也是极具风险的,或者终被压垮而变成胆小懦弱的人,或者蓄积过多的恐惧和愤怒而变成具有攻击性甚至反社会的人。家长需要细心观察和体会孩子的心理活动,当他们遭遇难以克服的困难和挫折的时候,必须要及时拔刀相助,给予及时和必要的心理支持。这种情况下,最忌讳的就是强求孩子去对抗冲突,那无疑是雪上加霜,会把问题搞得更糟;同时家长也不能把孩子丢在一边自己站出来挺身相救,那样等于是在告诉孩子--你是没有本事解决问题的,你既不够强大也不够智慧,只能靠爸爸妈妈替你解决问题。
 
  更好的办法,是做孩子的助手,做孩子的陪练,给孩子进行示范。开始的时候,小宝妈妈没有充分考虑伙伴交往的复杂性,一厢情愿地培养了小宝谦逊忍让的风格,为后来的“悲剧”种下了苦果;当妈妈发现问题的时候,她试图通过要求和施压激励孩子做出改变,不成想反倒给小宝带来了更大的困难和压力;再后来,妈妈终于通过亲身体验有所领悟,扮演了真正的支持者和示范者,不仅帮助宝宝卸下了包袱,还让小宝见证了有效的技巧。当孩子切身体会之后,活学活用竟显得自然轻松,对孩子的改善和进步当然可以抱以预期了。
 
  经过一段尝试和磨练,随着成功经验的不断积累,我们更可以期待宝宝能够摆脱心理弱势,成长为充满自信和勇气的快乐的少年。
 
  跟科学家学育儿
 
  埃里克森(Erik H Erikson 美国) 著名的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提出了人格的社会心理发展理论。
 
  埃里克森认为,人的自我意识发展持续一生又具有阶段性,每一阶段都有一个特殊矛盾,矛盾的顺利解决是人格健康发展的前提。
 
  他把自我意识的形成和发展过程划分为八个阶段,1、婴儿期(0~1.5岁):基本信任和不信任的心理冲突;2、儿童期(1.5~3岁):自主与害羞和怀疑的冲突;3、学龄初期(3~5岁):主动对内疚的冲突;4、学龄期(6~12岁),勤奋对自卑的冲突;5、青春期(12~18岁):自我同一性和角色混乱的冲突;6、成年早期(18~25岁):亲密对孤独的冲突;7、成年期(25~65岁):生育对自我专注的冲突;8、成熟期(65岁以上):自我调整与绝望期的冲突。
 
  在每一个心理社会发展阶段中,解决了核心问题之后所产生的人格特质,都包括了积极与消极两方面的品质,如果各个阶段都保持向积极品质发展,就算完成了这阶段的任务,逐渐实现了健全的人格,否则就会产生心理社会危机,出现情绪障碍,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亲子早教早教误区

+1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

论坛精华

活动专区更多

我们认识一下吧

Copyright@2008-2021父母网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520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