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轻微脑损伤到幼儿园的小榜样

频道:健康来源:冯国强 编辑:wangxu

冯国强

冯国强先生早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原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后获得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硕士学位,他还曾经学习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心理测量课程以及中国复旦大学和奥地利GRAZ大学的婴儿全身运动质量评估课程。

  今天要说的这个小宝,我们的相识还有点特别。小宝的妈妈原本是陪着另一位家长来见我,期间谈到家长可以通过拍录像、拍照片提供孩子的情况,小宝妈妈那天刚好从影棚取到孩子的百天照大相册,她那位朋友就兴高采烈地说"正好拿出来让冯老师看看,来都来了一起欣赏下宝贝艺术照",这种事估计放在谁都不会拒绝,可是这一欣赏不要紧--前几张还挺漂亮,可是看着看着就发现不对劲了,我这位家长朋友和小宝妈妈一边翻看一遍说笑着,但见我表情愈发严肃就住了声。
 
  待我再反复看过之后说:"你这宝贝怕是有问题呀?!"
 
  第二天,主角和配角对调了角色,那位家长陪着小宝妈妈带着孩子来了,经过一番神经发育评估,果不其然--小宝应该曾经有过脑损伤,但是妈妈实在讲不清楚这损伤是从何而来,便开始怀疑产检和分娩医院,我立即申明并安慰道"大约有近一半轻微脑损伤的孩子,完全可能没有具体的可靠病史,有一些慢慢自然康复了,不知道也就不知道了,还有一些早期表现并不明显,等长大了甚至上学了,发现有多动、注意障碍、学习困难等等,才会反过来推论可能的隐性脑损伤……但是现在去追究这个事没有多大意义,关键是早发现、早干预,早期干预对于脑损伤的康复具有非常可靠的效果"。
 
  为了帮助小宝妈妈提高信心,我不仅介绍了早期干预的一些研究报告和成功的案例,还特别告诉她--曾经有一位来自澳大利亚的资深康复治疗师,到我们这里参观过,随后在北京进行学术交流的三个月里,先后介绍了四位小宝找我们做干预训练指导,根据她的专业经验,轻微脑损伤的孩子接受综合早期教育干预训练,整体效果要明显好于康复治疗性训练。而且她特别赞同我们向家长传授早期干预方法的服务模式,家长不仅是最最关心孩子的亲人,而且可以随时随地进行早期干预,效果也往往更好。
 
  从那天开始,我们密切配合对小宝进行系统的早期教育和干预训练,每个月制定计划,每两周检视游戏训练效果,然后再修订和补充新的计划,总体上非常顺利,直到小宝能走会跑,邻居和亲朋好友中极少有人发现小宝的问题和不足……但这部分不是今天故事的重点,暂且按下不表。
 
  到两岁的时候,家里人开始张罗为宝宝选择幼儿园了,那时候宝宝什么都好,唯一令人心存顾虑的,是她"心里什么都明白,但就是不开口讲话",因为总有人在耳边说"贵人语迟",各位家长也没有特别纠结,但要上幼儿园就要认真对待啦,妈妈决定再次带小宝来找我,"不好意思,好几个月没来看您了,小宝现在什么都好,就是不开口,其实我也不是太担心,反正说什么她都听得明白,但是下半年准备送幼儿园,想请您指导指导怎么能让她说出来"--妈妈这回倒是开门见山。
 
  虽然略感遗憾的是中间空了几个月没见面,但我对小宝、小宝妈妈还有她们全家的情况都比较了解,数月前也曾建议妈妈重视引导孩子语言发展,等待法、提问法、停顿法、故事法、表演法等等妈妈也都跟着老师学了些,而且她们也一直坚持玩儿言语游戏,所以对小宝的语言能力发展本身我并不悲观。然而,要在短期内推动语言表达能力快速改善,仅凭家长努力大概还难遂人愿。于是商议之后,我们决定让小宝尽快参加我们开办的幼儿园预科班。
 
  所谓幼儿园预科班就是设置一个从家庭向幼儿园过渡的情境,配备三比一的老师,并结合集体游戏、自由游戏和个性化支持,帮助孩子们在2-6个月的时间内集中提高能力并积累成功的社交经验。当时的幼儿园预科班还带有研究的性质,每天除了老师带领孩子做各种活动之外,一个研究小组全程进行跟踪,分别评析各种活动的设置、老师与孩子的互动情况、孩子本人的适应情况以及孩子们相互之间协调合作能力发展的情况等等,最后对比孩子入班时到结业后的综合能力及表现,而且一直追踪到孩子正式进入常规幼儿园后三个月。研究的结果相当令人鼓舞,孩子们经过2-6个月不等的锻炼,不仅在基本习惯、自我服务、沟通交流和适应能力各个方面都有明显提高,而且正式进入幼儿园后100%实现了积极适应的目标,全部小朋友都被幼儿园老师评为最佳适应榜样。
 
  进入预科班的头几天,小宝真的从不开口,回答问题都是运用手势再加个"嗯",自己有要求也都是去拽老师,结果在不少活动中都会慢半拍。按照要求,开始老师并不催促而只是给予支持,让孩子根据自己的节奏逐步适应。一周之后,小宝再无法回避挑战了,因为无论选取玩具还是领取水果,老师出的都是选择题--"小宝想跟小熊玩还是跟小兔子玩?","小宝要吃苹果呢还是吃香蕉?",虽然宝宝确定是想要小熊和香蕉,可是自己没有说,老师也刻意不正面看她的手势,结果就被别的小伙伴占了先,无奈只能接受小兔子和苹果,这样持续了三天后妈妈有了回报,说孩子到家后就把小熊找出来一直抱着,而且水果坚持只吃香蕉--哈哈,堤外损失堤内补哇。
 
  第四天,惊喜出现了。
 
  上午选玩具时小宝跟着旁边的小朋友开始嘟囔了,到了中午,老师特意只准备了一只小香蕉和其它水果,并第一个问小宝想吃什么,小宝直接开口道"香蕉",老师说"今天只有一个小香蕉,还有橘子宝宝要不要?",只听小宝立即大声一字一句强调"要--香--蕉!",当老师大声宣布今天是小宝第一个选到香蕉,而且是唯一的香蕉时,小宝立马丢掉矜持欢呼雀跃起来。
 
  这是小宝第一次在预科班吃到香蕉。但它已经不只是小小的香蕉,它带给小宝的是勇气、自信和成功!从那一天中午开始,就像一扇大门被打开了,小宝像是变了一个人,特别爱向小朋友问问题,也喜欢回答老师的问题,随着语言能力突飞猛进的发展,其它活动也明显积极和快了起来,每次妈妈来接,最常听到的就是--我再玩一会儿啊,然后临走之前还要拉着妈妈参观当天的新玩具和新作品……
 
  小宝上幼儿园两周后的第一次家长会,老师求证妈妈的问题竟然是--小宝适应得很好,而且特别能说,您是怎么培养的呢?
 
  小宝为什么语言能力进步神速?面临成长转折点的时候家长需要注意什么?
 
  孩子任何能力的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的支持,就像种子离开土壤就无法生长一样。
 
  环境是一个很大的概念,自然环境、社会形态、文化习俗等等属于宏观环境,对家庭、家长和孩子始终都在发挥着广泛的影响。同一个城市、同一个社区里长大的孩子也会有很多的不同,差异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之外,跟家庭教养的微观环境关系很大,越小的孩子越是如此。
 
  微观环境实际上又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其中硬环境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理环境,大到空间场地、设备设施,小到玩具、用具和游戏材料都属于硬环境;软环境指的是环境中人的因素,包括而不限于态度、情绪、语言、行为,特别是教养方式等等。
 
  环境的支持是心智发展的必要条件,缺少环境支持孩子发展不了,环境支持不够孩子发展不好。正如中国古代思想家晏子所讲,"橘生淮南为橘,生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就拿语言来说,每一个新生儿都是世界公民,无论出身于哪个民族,从小开始生活在哪一种语言环境中就能够学会哪种语言;从小生活在两种语言环境中,孩子就能自然而然地成长为令人艳羡的双语者。
 
  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听开始的,孩子从家长那里不断听到言语的声音,逐渐学会分辨语音语素,并把声音与特定的事物和特定的活动联系起来,通过反复印证和总结,慢慢理解了声音的含义、语言的功能。只要孩子听力正常,生活和游戏中不断接受言语刺激,他们就能够学会理解语言。
 
  虽然语言能力的发展是从听开始的,但言语的发展只靠听是远远不够的,孩子还必须学会表达,学会运用言语进行交流,学会运用语言进行思考。孩子学习开口讲话,首先就必须有需求,如果家长总是早早地为孩子提供无微不至的帮助,孩子仅凭眼神、手势、喊叫和哭闹就能满足各种需求的话,开口讲话的需求就不明显,努力练习的愿望就不强烈。特别是对于发音表达并不擅长的孩子,他们可能对困难的感受更加明显,宁愿更多用情绪来表达意见和指挥家长,而不是开口讲话。
 
  孩子非常擅长关照自己,总是倾向于用更容易的办法换取更大的利益。比如想要吃饼干,如果用手指一指就能够得到,他们甚至都懒得叫一叫;如果仅用手去指,家长没把饼干送到面前或者服务的不够及时,他们就会一边指一边叫;如果这样做还不灵,孩子就会衡量--是说"要"、"吃"、"拿"、"那个"等词更难呢?还是冲着家长发脾气更费力气呢?孩子学习开口说话,除了有需求还会衡量比较,通常孩子会先行选择已经轻车熟路的方法。只有在老办法不管用的时候,才会尝试新的方法--说出来,之后孩子会比较:说出来和发脾气哪种方法效率更高。
 
  不少人建议家长"逼孩子"说出来,只有说出来才可以提供帮助,但实践中这种办法常会失败甚至适得其反,原因就在于孩子被逼迫的时候会感受到更大的压力,会感觉到说出来是更困难的方法,特别是那些比较敏感和注重安全的生存优势型气质特点的孩子,逼的办法更要小心行事。
 
  幼儿园预科班设置了更接近家庭的环境,目的是减轻孩子的适应压力,身边的小朋友成为小宝最容易模仿的榜样,然后抓住时机激发小宝的需求,老师因势利导给小宝很好的鼓励,然后通过结果向小宝证明--说出来是一个非常好的办法。当小宝自己切身体会到的时候,她的心里就充满了力量和渴望--要把自己的需求说出来,而一旦孩子积极主动地追求开口讲话,就好像把大脑调整到了讲话模式,进步神速便成为预期中的水到渠成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生活环境的重要改变,游戏生活方式的重要转变,作为成长转折点对孩子的心智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影响。在儿童早年经历当中,上幼儿园是最重要的成长转折点之一,这一次转折如果孩子获得了成功和积极的经验,他们就会对自己给予积极的评价,对于自信、对他人的信任、对环境的信任就会获得极大的提升;假如这样的重要转折时体验到更多的压力、困难和失败,他们就会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产生怀疑甚至恐惧。
 
  无论经验的性质如何,对孩子将来面临上学、入职、转学、变更工作等重要转变时,都会产生深刻的或正面或负面的重要影响。每个孩子的早期经验,都为他们日后提供了参照的模板,帮助孩子积累积极的经验,是早期教育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跟科学家学育儿
 
  列夫·维果茨基(Lev Vygotsky  前苏联人) 卓越的心理学家,强调文化、社会对儿童认知发展的影响,他所创立的文化历史理论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西方心理学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维果茨基认为:语言是人类为了组织思维而创造的一种最关键的工具,概念和知识都寓于语言之中。语言是思考与认知的工具,一个人在学习语言时,他不仅仅在学习词语,同时还在学习与这些词语相关的思想;语言可用于社会性的互动与活动,儿童可以凭借语言与他人相互作用,进行文化与思想的交流;语言是自我调节和反思的工具。
 
  维果茨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概念和脚手架教学的原理。他非常重视游戏活动,认为游戏属于一种最近发展区内的活动,游戏是学前儿童发展的基础和社会相互作用的最重要形式,游戏与认知和情绪的发展关系密切,父母或教师的行为对儿童游戏行为有明显影响。

早教误区亲子早教

+1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

论坛精华

活动专区更多

我们认识一下吧

Copyright@2008-2021父母网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520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