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纳孩子并不等于无所作为

频道:乐购来源:父母世界 编辑:琼波
  我们渐渐接受了一个信仰:只要满怀爱心地理解和尊重孩子,孩子就会有快乐的童年,就会有幸福的人生。即使遇到这样那样的挫折,我们也只需要接纳和等待。
 
  然而,现实却在不停地挑战着我们的信仰。
 
  作为一名资深书虫,我很难对一本畅销书的“Ⅱ”怀有信任和兴趣,无非就是炒炒冷饭,把“I”的核心观点换个方式再包装一下,送到读者面前。如果不是有好友推荐,我很可能会错过它。
 
  最终让我决定拿下它的,还有书名中的“童年焦虑”四个字。这不仅仅是因为我自己个性焦虑,我很担心女儿重蹈我的覆辙(当然,这是很难避免的事),另外,我也好奇为什么身边越来越多胆小、退缩的孩子?在翻斗乐放眼望去,常常看到惊慌如初生的小猫咪一般的孩子。为什么时代越进步、教育理念越先进,孩子们的状态却没有我们期待的那样好呢?难道,我一直信奉的育儿理念出了错吗?
 
  幸好,这本书的作者并没有推翻“爱与自由”“尊重与接纳”的态度,只是,几十年儿童心理治疗师的实战经验,让他得出结论:接纳,并不等于陪孩子干坐着,什么都不管。真正的接纳,是看到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需求。
 
  当我的女儿迟迟不肯加入亲子课的老师和小伙伴时,我以为接纳就是带着孩子离场,并安慰她说“没关系,不上就不上”。我没有看到女儿眼中对亲子课的兴趣,她需要的接纳是,“妈妈允许我感觉不够安全,要先观察、熟悉后再加入”。如果那时候我看过《游戏力Ⅱ》,我一定不会认为,那时想办法让孩子加入群体,是后妈才会干的事。我一定会细心观察孩子到底想要什么?如果她对人群有兴趣,只是需要多一点时间,我想我愿意陪着她,一起尝试向前迈一步。
 
  对了,当初好友推荐我买这本书的理由是,孩子先放一边,她看完这本书有一种“大脑正在重启”的感觉,不仅重新认识了“焦虑”,而且书中所有引导孩子的方法,用在成人身上毫无违和感。我同意。
 
  --文化出版行业编辑(伍娜)
\
  书摘--
 
  蓄满空杯的比喻,也可以帮助理解“联结-断裂-重新联结”的概念。想象一下,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杯子,需要你蓄满爱与关怀。杯子满了,孩子会变得合作、快乐、充满创造力。杯子空了,孩子会变得不爱合作、愁眉苦脸,不停地制造麻烦。作为父母,我们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不断去蓄满爱之杯,方法包括:关注孩子,满足他们的需求,让他们做选择,倾听并鼓励他们。(P12)
 
  原来,我也是一个对孩子过度保护的父亲。在女儿3岁的时候,我开始有意识地改变自己。有一次,艾玛高高兴兴地在操场上爬栏杆,我很不高兴地站在下面朝她喊:“小心点,小心点!”一个朋友随口说道:“知道吗,莱瑞(我),胳膊断了能很快康复,可是要想从胆怯和不自信中恢复过来,就没那么容易了。”当时我觉得他的话很偏激,真想找个有力的理由来反驳他,但是我没找到。我自己便是这样,花了很长的时间才从胆怯和不自信中恢复过来。因此,我决定信任艾玛的能力,鼓励她去冒险,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替她担心。(P24)
 
  造成分离焦虑的原因,有时并不是分离时的紧张情绪,而是分离的时间太长--很多孩子太久见不到自己至爱的亲人。这种情况下,你只要多花些时间陪他,他的焦虑感就会减轻。在你回家以后,他希望你把工作放在一边,陪着他一起玩。但是,你要有心理准备:孩子可能一看见你就会难过,或者发脾气。他可能会躲起来,不理你,或者总是跟你找茬。他知道你已经回来了,他只是在向你表达他之前对你的思念有多痛苦。你最好跟在他身后,想尽一切办法跟他和好如初、重建联结。(P48)
 
  每个孩子先天都带有一套本能的依恋系统,其主要功能就是想尽一切办法让自己身边有人陪伴。这个功能被称为“寻求亲近”。寻求亲近就是婴儿哭泣的生物性目的:成人难以忍受婴儿的哭泣,希望它赶紧停下来,于是便冲过去满足婴儿的需求。普通的孩子在需求得到满足以后,大脑安全系统就会得到重置:“没事了,现在我可以平静、放松下来了。”然而,容易紧张的孩子由于解除警报的功能太弱,警报无法停止,因此他会不停地寻求亲近。在你想要离开他的时候,他会死死抱住你的大腿,要么泪流满面,要么大发脾气,或者千方百计地找借口让你留下。这的确令人烦恼!然而此时,父母越是不耐烦,孩子就会越发不安,结果就越是缠住父母不放。(P69)
 
  缓解分离焦虑的游戏:
 
  “就不让你走”
 
  这是我最喜欢同黏人的孩子一起玩的游戏。游戏中大人和孩子互换角色,大人一边缠着孩子不放,一边说:“就不让你走,就算我不吃饭、不洗澡、不上卫生间,我也不管,反正我就不让你走!”注意语气一定要轻松好玩,不要让孩子觉得你在嘲笑他。一般情况下,那个平时黏着人不放的孩子,很快就会嘻嘻哈哈地扭身逃走。他走开后,你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的需要来决定是结束游戏,还是更加死皮赖脸地黏着他。当你用游戏的方式充分满足了孩子的联结需求之后,他就自然会在联结与独立之间找到平衡。
 
  “最特别的鞋子”
 
  这是一位妈妈的发明,她有一个非常黏人的孩子。假如孩子抱住你的脚不放,那么你可以假装自己穿了一只世界上最特别的鞋,让你简直寸步难行。“这只鞋好特别呀,又大又沉!而且就只有一只!”这个游戏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让你释放自己的无奈,又不会伤害孩子的感情,因为游戏时你是一边笑着一边说话的。“哎哟,我一步都走不出去呀!我要喊救命啦!”假如孩子是赖在你的身上,而不是抱住你的脚,那么你可以把这个游戏变成“最特别的背包”。(P187)
 
  驱除痛苦的感受当然重要,但是我们最终的目标远远不止于此。我们的最终目标是:孩子能够突破自己的局限,充分展现生命的活力,全身心融入世界,敢于承担合理的风险,愿意拥抱充满未知、但又充满机遇的将来。“紧张”的反义词,并不是“不紧张”,而是联结与信任、游戏与快乐。(P222)
 
  作者简介--美国资深儿童游戏治疗师劳伦斯·科恩,用百余个真实的案例和游戏,展现童年焦虑的种种表现,及化解之道。
+1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

论坛精华

活动专区更多

我们认识一下吧

Copyright@2008-2021父母网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0052026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500950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