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自然里长大的的德国孩子,首要学什么?
去年初春,我们第一次做自然养育方面的内容,我写了一篇文章《世界悄悄奖励的其实是在自然里成长的孩子》。
当时触动我的是2017年德国非常有名的杂志《Eltern》的报道《森林幼儿园》,文中提出了“自然缺失症”,提醒我们去思考自然环境对儿童成长以及对所有人的影响。
时隔一年后,我和同事球球一起来到德国东部耶拿郊区的一所森林幼儿园探访。在-1℃的空旷森林里,就着清洌的风,我们和园长Daniela Kosmitzki,还有十几个孩子,在森林里玩耍和聊了整个上午。
父母世界Parents主编段金希(左);园长Daniela Kosmitzki(右)
Daniela主修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也在普通幼儿园工作过,但她觉得孩子一天到晚待在室内没有什么好处,孩子应该去户外玩耍,感受冷热、冰霜雨雪是孩子的权利。现在,她非常坚信在大自然里能够激发孩子对生命系统的感知和搭建。
德国幼儿园阶段,孩子首要学什么?
学什么,这是中国家长最爱问的问题。Daniela的答案是:学习是小学以后的事情,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让孩子的身体发育好,更重要的是孩子要有好奇心和自信心。
好奇心才是未来学习的原动力,而自信心能带给孩子长久的学习动力。所以,幼儿园里玩具非常少,孩子们大部分的时间都在户外,不同的季节孩子能玩的都大不同。
我们去的当天真的很冷,通往森林的小路上,孩子们奔跑,结伴滑冰,一次一次滑,一次一次摔倒;他们在自己搭的小木屋里聊天吃东西,小脸红红的凉凉的,有些鼻涕都快流下来了,有的还不时咳嗽几声,作为妈妈那一刻我是紧张的,我的孩子和他们基本同龄,我不停地脑补——阴冷的天气孩子真受得了吗?鼻涕流着,衣服很快就又脏又湿了,真的不会生病吗?孩子一屁股坐在土地上,不得着凉吗?在风中吃着水果、饼干,能消化吗?
但是孩子们扬起的小脸上都是心满意足的笑容,眼神也是亮亮的,对陌生的我们感到好奇的孩子还会拉拉我的手,指着我的指甲说是红色的,而我握了握他的小手,很暖和,并没有我以为的冰冷。
瞬间我明白了,孩子比我们成人更适应环境。回国后,我第一时间给女儿看了森林幼儿园的照片,每一张她都要求我讲解,反复看了好多遍,不停问我,德国小朋友在干什么呢?然后她告诉我:“妈妈我也很想去森林幼儿园。”
孩子怎么学才是有效的呢?
除了学什么,怎么学反而是中国家长较少关注的,但在Daniela的教育经验里,他们从不安排专门的数学课,对数字的认知也来自于森林里的游戏,被随机点名的小朋友清点每一个人头,即使数错了,老师也不会纠正,下一次孩子就清楚了。
而且区别于在封闭和压力大的环境下学习,在平和开放的环境中,孩子的感知功能更好,学习本身就是一件好玩的事。
写到这里,我手机上跳动的好几个家长群里,仍然在热议必须挑某某家“幼小衔接”班;上学前怎么也得学会30以内加减法;教孩子很多遍,拼音一个也记不住,孩子是不是有问题;一算题孩子就要睡觉……说实话,这些焦虑是大部分家长的必经之路。
我感同身受——这个月大概是我过得最忙碌,心情起伏最大,内心真的焦虑的一个新年初始。之所以毫无保留地袒露自己的脆弱,是我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被推到了孩子要面对真刀真枪的幼小衔接这一课题的选择之中……
表面上淡定如初,内心实则翻江倒海,几个备选方案一一被自己否决,我想,还是要回到原点,保护好孩子的好奇心让她成为一个有能力探索世界的人。
这个周末,我去北京郊区昌平拍摄,一同去的女儿简直玩疯了,在苹果树丛里跑来跑去,大人觉得到处是土挺脏的,但结束后,孩子一直说太好玩了。
而我每晚给她读的《窗边的小豆豆》,也让她心生无限想象,总问我能不能见见小豆豆,我说:“你每天和日本同学学一句日语,放暑假的时候就可以去日本了,万一见到小豆豆,你就能提问题了。”她特别兴奋地就答应了。
经历了不同思想的碰撞后,我从感性到了理性,再回到了感性的层面,在养育孩子这件事上,“期待”绝对不是今天,也不是明天,甚至是完全没有期待,而是将自然里的能量融和到孩子的身体里,成为她的活力和思想。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