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ents特邀专访:清明节,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清明时节,父母或许会面临一个棘手的问题:要不要带孩子去扫墓?要怎样和孩子解释死亡的话题?如果一定要提及,又应该从什么角度与他们进行沟通,又要深入到什么程度?听听Parents特邀专家的建议,如何和孩子谈论死亡。
带不带孩子去扫墓,每个家庭的想法都不太一样。因为死亡,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禁忌。多数家长选择将之隐藏,认为只要不对孩子说起,就可以不了了之,但孩子们是敏感的接收器,即使没有和他谈及死亡的话题,他们也能接收到与之相关联的情绪能量,父母一定不要逃避,大可从一个科学的角度,给孩子解释。
对孩子而言,死亡随处可见
在卡通片、故事书中,有凋谢的花朵、枯死的树木,死去的昆虫;甚至在马路边也常能看到死去的动物;孩子们更会和同伴玩扮演死亡的游戏。所以,在我们和他们谈及死亡之前,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们就已经有些接触了。
诚实地告诉孩子你对死亡的理解
当我们和孩子谈及一个我们自己也尚未全然知晓的事物时,是令人尴尬的,所以,死亡也就成了一个禁忌,它将我们推向未知的领域,但孩子们又期待从我们这里知道一切。
所以。不如这样诚实地告诉孩子:“关于死亡有很多的说法,没有人能够真的确切地知道它到底是怎么回事,包括我。”孩子们会被诚实和开放所打动,明白原来并不是每个人都得知道所有事情。
5岁以下的孩子,简单解释就好
谈论死亡时 ,避免说委婉的话,比如“爷爷在睡觉”,这可能让孩子不敢上床睡觉,因为他们觉得如果去睡觉,就不会再醒过来,也不要告诉孩子这个人“离开了”,那会让孩子很担心。
“外婆离开了,还没有回来”,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意味着如果妈妈去购物或是去上班,有可能也永远不再回来了……
可以从生活中熟悉的现象入手解释死亡,比如,“当人死了,就不能呼吸,也不能吃东西、说话、思考,也感受不到冷或是饿了。当小猫咪死了,就不能喵喵地叫了,也跳不起来了。昆虫死了,就动不了了。花儿死了,就不能长大开花了。”
被孩子问到 “你什么时候会死?”
对于孩子们来说,死亡意味着与父母分离,孩子们之所以会这样问,是因为他们需要安心和共鸣。
“你是不是在担心我将来不能照顾你了?我也希望我能够长寿,希望自己在你需要的时候都能照顾你。可是万一我死了,也会有很多人能够照顾你的。”
当孩子们听到生病也会导致死亡的时候,我们可不想让他们觉得这和生一点小病一样有什么大不了,要跟他们解释只有非常严重的疾病才有可能让人死去,这会很有帮助。
永远都不要认为眼泪和表达感受就是软弱
如果孩子面临家庭成员,或是朋友、熟悉的人、或是宠物离世,要帮助孩子理解死亡所带来的挑战——缺失和悲痛。“二姥姥在天堂和天使们在一起很快乐。”他们就会疑惑,既然他们说奶奶很快乐,那为什们他们每个人都不快乐。孩子们需要听到的是失去奶奶所感受到的悲伤,还有我们所相信的是什么。如果试图在孩子们面前隐藏我们所真正相信的,否认失去亲人所带来的伤痛,只会为未来带来隐患。父母不应该剥夺孩子们表达感受的机会。为了疗愈伤痛,让生活继续前行,我们都需要表达出对逝者的悼念。
从绘本开始,和孩子谈死亡~
这种情况下,我们建议家长和孩子一起,借助儿童绘本帮助孩子解释何谓生、何谓死,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长大做个好爷爷》
适读人群 :3-6岁
一个关于小小熊和爷爷的故事。小小熊最快乐的事就是每周五去看望爷爷,爷爷会请他喝茶、吃点心,一起爬上屋顶看远处长满草的“三熊山”……但有一天,小小熊的爷爷生病去世了,他再也不能给小小熊讲故事了……
《千万别放弃+要幸福地活着》
适读人群 :3-6岁
小猪和小兔子开始是很好很好的好朋友,但因为一件小事,对立了起来。但当误解解除后,小兔子为了弥补的错误,不惜牺牲生命来挽回与小猪的这段友谊。当小猪知道事实真相后,悔恨不已。但当知道小兔子是为了把自己的幸福也让小猪延续下去的时候,小猪明白了自己活下去的意义。
《爷爷变成了幽灵》
适读人群 :3-6岁
爷爷舍不得离开心爱的小奥斯本,他没有变成天使,没有变成泥土,他突然出现在奥斯本的房间,坐在他的衣柜上。“我忘记和你说再见了,我的小艾斯本。” 他俩都哭了。于是,爷爷让艾斯本靠近自己,捏住艾斯本的手,温和的目光好像要把艾斯本裹住:“再见,艾斯本。” “再见,爷爷。请代问奶奶好。” 他们郑重地做完这件事,然后,爷爷开心地走了。
编辑:李姗,资深母婴编辑,专题编辑
© 版权声明
《父母世界Parents》独家原创文章,欢迎转发,请勿转载。未经允许转载,追究法律责任。